病毒性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嘉人文南梅里山惠明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南梅村道

从王店老镇区出发,往南大约两公里,如果高德导航开车,十分钟不到就可以到达。当我们一走进王店镇南梅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十米高的土山,沿着石板路缓缓爬上山顶,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封柱亭”赫然而立。仔细观看,这个亭子有八根柱子,四个角往上翘,四周草木葳蕤。山坡下,“南梅里”三个大字巍然耸立在村民广场入口处。

自古以来,南梅村就与“梅文化”、“农耕文化”结下了亲密的血缘关系。顺着南梅村的文化礼堂往南走,民宿粉墙黛瓦,庭院宽绰疏朗,村路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范一览无遗。穿过弯弯曲曲的砖石路,大约十分钟,一片百亩梅园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南梅村的王家兜,也是公元年,镇遏使王逵辞官隐居植梅之地。明清两代,风雅的梅里诗人每当梅香扑鼻时,便纷纷携朋邀友,在梅花丛中赏梅、饮酒、赋诗,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咏梅佳作。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九十八首“溪上梅花舍后开,市南新酒酉发新醅。寻山近有殳基石,看雪遥登顾况台”,用梅花、新酒、白雪等为衬托,描述了家乡优美的景色。

南梅里

一路上张灯结彩,在村间小道的两侧,弯曲的绿竹形成了一道绿色的拱门。漫步在古旧的石板路上,沿路凉亭、古井、长廊,一应俱全。凉亭上的瓦片、铺设用的石板,都是村里的老物件,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南梅村的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店镇的历史沉淀。王店镇始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源于植梅,兴于集市,古称梅里。“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嘉禾志》)。王逵辞官经商后在王店镇以南种植了数百亩的梅树,因此人们又将王店称为梅里。他安排家眷和族人居住的地方在梅里的南面,人们又称此地为南梅,这也是南梅村村名的由来。

王家古井

如果朝着时空的深井里回望千年,你会发现昔时南梅隐于嘉兴、海盐、海宁三县交界,地势平坦,河道棋布,农业和蚕桑业发达。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开始,嘉兴一带已经大规模治水营田,以种植水稻为主,自古就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之说,号称“浙北粮仓”。此外,由于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文化传统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看,由南梅散发出的“梅文化”、“农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的江南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直到今天,村庄内的横港、王逵隐居地、蒋薰退隐地等历史特色文化,无不围绕着耕读传家文化一直发展着。以王家兜为例,沿河而建的民房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技艺在这里随处可见。

暗香轩

自明清以来,南梅村因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文风鼎盛。曾吸引了贝琼、徐在、缪元英、王庭、蒋薰等梅里文人吟诗作赋。

明代诗人贝琼在诗集《清江集》里的《横港》里写道:“南行入横港,茅屋带林丘。落日犹斜照,寒潮忽倒流。牛羊平野散,鹅鸭小溪浮。喜见平生友,篱边一系舟。”

“横港在里南七里。”《梅里志》卷一《山水》里有记载。横港位于南梅最南端,贯通南梅,西连长水塘,向东十八里横穿海盐县横港乡全境,因南、北两岸有廿座大小不同的、风格各异的桥,而得名“十八里横港,廿里桥”。横港上由于河宽、浪急,难以建桥。以往两岸百姓通行靠船摆渡来往。大约从清朝起至今依次架起了新坟桥、横港桥、网船桥、大石桥等,以及如今的嘉绍高速大横港大桥。与横港相隔两里,还有一条远近闻名的人工运河大横港,开挖于年12月,全长三公里。从田里新开挖出一条宽约80米、深约15米的河道,是嘉兴郊区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那时医院参加工作,建设工地上的情景,是我这辈子都极少看到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当时有上万建设者分布在各自的开挖地段,这厢“哼哟嗨哟”夯实着堤坝的泥土,那厢银锄翻飞,担泥如飞。大横港工程建成后,每逢夏天,我们科室的几位同事约好,下班后骑自行车前往游泳。目前,大横港依旧肩负着水运航道的重要使命。

封柱亭

《梅里志》的古迹篇有记载,南梅村有宋槐、北荡、八百井。清代诗人王庭在诗《咏宋槐》中写道:“干裂枯枝叶尚鲜,老槐端的似龙眠。君家世泽由来久,种此相传六百年。三公起后产才多,文采风流莫尔过。枯树赋成人自老,我来相对共婆娑。”如果这棵老槐树还在的话,树龄已近千年,现在已无迹可寻。目前南梅村委会边上有两棵榉树,据南梅村的老人记忆,至少有两百年光景。蒋薰曾在《留素堂集》中的诗《北荡怀古》写道:“葭菼青青春暮时,渚凫洲鹭宿参差。当年楼阁沉烟水,犹似尚书鸭鹅池。”据说北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填河作田了,八百井也早已不见踪影。

清代诗人沈爱莲经常去南梅,并且作诗《双板桥小泊》:“荻花萧瑟水澄鲜,双板桥南泊钓船。到眼远峰青不断,一枝瘦塔立寒烟。”施公庙位于南梅村西南处,双板桥在施公庙西侧,横跨长水塘与建林村相连,在民国时期被毁坏,现已无存。而施公庙还在,据说是为纪念南宋护国大将军施全而建,如今香火依旧旺盛。

梅里诗人缪元英在《梅花溪踏春词》里写道:“留素堂深隔浦遥,南村烟柳散千条。言寻退叟幽偏甚,大石桥过小石桥。”蒋薰在《留素堂集》写道:“吾家有令弟,老作石桥僧。经案持千倡,禅床伴一藤。饮泉分渫井,乞火与明灯。常说天台路,今生去未能。”旧时有南港(现为大横港)和赖米港隔田相望,相距不过数十米,有大石桥和小石桥分跨其上。大石桥因大横港工程,于年重建,小石桥和赖米港西段则毁于当年农业学大寨期间。

蒋薰故居

南梅村一带还出产白蚬和红菱。“白蚬产里南梅家荡。”梅家荡位于南梅村南侧,荡南为海盐境,西边与横港相连。《梅里志》记载:“菱产横港者最上,其余荡塘亦多种之。”清代诗人李符在词《梦横港·咏菱》写道:“嫩玉分尝,便雪藕也输甘甜。”如今的横港已不再种菱,红菱种植主要集中在南梅村的马家荡,中秋前夕是红菱上市的旺季。因为马家荡水域连通长水塘,周边没有企业,再加上村民对马家荡保护意识很强,水质一直保持良好。菱农们一直秉承祖辈流传下来的“活水养菱法”,意思是将菱角种植在流动的水域内,使得南梅红菱始终能保持鲜甜口感。

蒋薰,字闻大,号丹崖,原籍海宁,后迁往嘉兴梅里。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十岁即赴童子试(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不满二十岁就成了县学生(即秀才)。明崇祯九年(),蒋薰被推举应考乡试成举人,同时成为建昌(今江西省黎川县)名士黄端伯的得意门生。以后三次应试礼部不第,便在南梅村大石桥附近开辟荒地,专心做耕读之人。《梅里志》有记载:“使吾成进士,而老父怀三千里之忧,吾弗忍。且天下事甚为可知,何为远游哉?”

梅花盛开

清朝顺治十二年(),蒋薰按籍初任职缙云县县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那时正处明清换代之时,兵荒马乱,他到了缙云,在“乌桕荫我墙,白茅覆我屋”的环境下悉心授课、写作,他的学生中先后有人考取科第。

清康熙十二年(),蒋薰还是让老父“怀三千里之忧”,迁往远在甘肃省的伏羌(今甘谷县)任知县。据《伏羌县志》载,蒋薰“不侮小民,不屈大吏”。他在伏羌任期两年,办了许多的实事,如兴建渭河桥,重修蜀汉名将姜维的祠堂等,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蒋薰在《姜伯约祠堂记》中写道:“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是肃然起敬,还是握腕而叹,天也,命也,时也,运也。

蒋薰在任时因私自减免民赋,并遭人诬陷,被上司罢职,并罚其清赔私免钱粮,不得返乡回家。康熙四年(),蒋薰离开署衙,开始了流落乞食生活,经过六年的颠沛流离,康熙十年()七月二日,蒋薰被昭雪并启程返回故乡。终于可以归乡了,他激动地作了《去羌二首》:“去羌今日驾柴车,留赠瀼园别种瓜。从此挥鞭折杨柳,不劳凭使寄梅花。自惭无犊还官舍,人笑将床挂壁牙。既得轻装作游客,短歌长铗好归家。”“班马萧萧陇日寒,十年坎壈老潘安。白头入塞空题剑,皂帽归耕久挂冠。渭水随人如恋别,南云先路不辞难。叮咛羌父怜新令,休为羁臣扶杖观。”

门前小河

回乡后蒋薰就居住在王店镇的南村(现在的南梅村),这里草堂倚水,门有古槐,风景极优。他饮酒耕作,整理诗文,过上了安定正常的生活。他自称“南村退叟”,常常“布衣席帽,徒步瓜塍麦陇间”,终年不入城府。劳作之余,他自集历年所作,竟有万余篇,后经删选,尚存五千余首,终编成《留素堂集》遗世,又辑《梅里诗选》若干卷、著有《硖川志》。康熙三十二年(),蒋薰去世,终年84岁。朱彝尊为之作《知伏羌县事蒋君墓志铭》,收录于《曝书亭集》卷七五中。

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经常给来自南梅村的老百姓看病,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王店镇位于杭嘉湖东部平原,每逢雨季,除了本地降雨产水外,还受到西部东苕溪导流港来水、北面太湖太浦河来水等外来洪水侵入的影响,再加上河流入海渠道不畅,经常形成“水乡泽国”,历代水灾不断。在黄梅天,如果连续下几场暴雨都有可能成为泽国,许多人家的屋子里进了水,家具都泡在水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几场大水灾,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得在年6月,我还在内科病房工作,当时南梅村的村长因为连续在抗洪一线工作,疲劳过度,感冒后得了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我是他的主治医师,经过两个星期的休息和治疗,他康复出院,我们也成了朋友。他热情邀请我去南梅村玩,我因为忙于工作,直到大横港工程开建,才第一次去南梅。此后,王店乡镇合并,医院统一管理,我就基本上每年都去南梅了。虽然次数不少,但每次都来去匆匆,顾不上欣赏南梅的风景。

南梅民居

今年多次去南梅踏青访友,终于深刻地感受到“耕读传家”文化的浓厚氛围。南梅村借着文化礼堂、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与周边建林村、庆丰村串联起来,充分挖掘人文、民俗、农耕、乡土等文化资源,同时又十分注重维持村落自然特征。南梅村之美,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南梅村便以种植梅花闻名,至今仍流传着千百年前嘉兴镇遏使王逵植梅百亩的典故。美丽的大横港横贯南梅村,它是嘉兴历史上最后一条人工开挖的运河。据悉,接下来南梅村将规划设计大横港开挖纪念园来留住文化的脚印,让当初参与奋斗的斗士回味过去。南梅村要打造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有情怀的、有乡愁的自然村落。

写到这里,我想不如用清代诗人徐在的《横港晚渡》来作个期盼:“长林一片夕阳收,晚渡浮桥亦胜游。野艇横溪风打雁,山云宿岸月停鸥。笑无竹院留僧榻,带得农书正麦秋。老圃偶来义手问,半通姓名爱清流。”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