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0字,阅读约需.5分钟
痛失英才!近日,民小生得知34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程多闻博士由于心源性问题于前几日猝然离世。
遗憾缅怀的同时,
随着近年来,
猝死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不得不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关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噩梦,
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猝死?
猝死有哪些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因为心脏的疾病出现的突发情况而导致的突然死亡,以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30岁~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非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脑血管等意外。
猝死的常见诱因很多,
一般有以下几种: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有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猝死之前都存在明显的诱因,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情绪激动(如吵架、生气),其次是饮酒和过度劳累。
再比如,年轻人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肌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并不明显,他们会在病毒性感冒或腹泻已经侵犯到心肌时,仍然高强度工作,却不知此时的死亡已悄然临近。张海澄强调,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药物只能辅助治疗,此时最好的治疗就是休息,让心脏跳得慢一些。
中医院主任医师康连鸣表示,年轻人引起猝死的原因,大多数都是由于长时间的熬夜工作,加班压力比较大造成的,这种猝死情况猝死一般分为脑部猝死或者是心脏猝死。
心脏猝死,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熬夜加班,引起了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其他情况;脑部猝死,一般以脑出血为主。
猝死前有一定的信号和征兆
医院副主任医师于园园表示,在猝死前有一定的信号和征兆,掌握好猝死前的信号能有效地预防和抢救将要猝死的患者。
猝死多见于心源性猝死,猝死的病人都有心脏方面的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肥厚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
猝死前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精神恍惚、胸闷气短、乏力、纳差等情况,结合原发心脏疾病症状不难判断病人将要猝死,一旦发现猝死前信号应医院进行检查救治。在医院里面要对病人进行心电图方面检查,必要时进行心脏CT方面检查,要排除心肌急性缺血,在心源性猝死病人中心肌梗塞致死率非常高。
上海交通大医院副主任医师车在前表示,猝死事件之前常有“预警”症状,但确认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未存活的患者。发生猝死并接受复苏的患者通常存在逆行性遗忘,因此不记得可能发生过的事件或症状。
有研究显示胸痛和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出现心脏病相关症状,尤其是新发或不稳定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寻求可能挽救生命的评估和治疗。建议大家能够引起重视,以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预防很重要,
提高健康防范意识
在张海澄看来,高油高盐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缺乏规律运动、工作压力过大、睡眠质量下降、心理问题日渐普遍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诸多老年病年轻化的根本症结。
针对现代年轻人普遍久坐和缺乏运动情况,他建议给自己设置“课间概念”,“每隔45分钟到小时,就上个闹钟站起来活动活动,哪怕只有几分钟,也是有张有弛的。”
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铭对此也表达了相似看法。除此之外,他还尤其强调了避免极度抽烟喝酒和极度熬夜的重要性,他表示,在急诊科这样的患者已经“屡见不鲜”。
“即使有些病与遗传背景相关,难以改变,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却是我们完全能够决定的……如果年轻人发现和抢救得及时,不像常常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预后都要好很多。”张铭说。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