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感冒,原是藏着刺刀的掩护。情况危殆的王先生被急速转入ICU,千钧一发之际,遇上医院这项代替“心肺功能”的ECMO顶级重症技术,否则命悬一线。经过一轮与“死神”的交战,王先生奇迹般恢复健康。
“普通感冒”到“暴发性心肌炎”
6月7日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袭击了王先生,本想着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感冒,医院就诊予以静脉补液治疗效果不佳,症状越来越严重。6月10日,王先生出现呼吸困难,医院就诊,就诊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转抢救室予以心脏电除颤、抗心律失常、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6月11日上午,外院考虑病情危重,与家属交流后转至我院进一步治疗。
我院急危重病中心副主任张琳在接诊王先生时,发现其病情已经极其危重,心肌酶谱超过正常值倍,心脏收缩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存在心源性休克,考虑该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暴发性心肌炎。请心内科急会诊,心内科的副主任潘力健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患者一度出现严重的休克,在植入球囊反搏后情况缓解,最终造影结果未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考虑暴发性心肌炎,立即收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诊治。
此时已是6月11日下午,ICU尽最大的努力,极力挽救患者的性命。可尽管已实施呼吸机通气支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措施,患者生命体征仍不稳定,情况十分危急,急危重病中心主任申捷教授仔细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认为继续现有常规治疗患者恐怕凶多吉少。就患者目前的情况而言,采用ECMO治疗是唯一的选择,而且必须尽快实施方有挽回生命的希望。
与“死神”交战
时间就是生命,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张琳副主任迅速通知ECMO团队,将医护人员编为“插管组”、“冲管上机组”和“护理组”,一个小时内紧急完成操作前准备。随着循环管路连接、开机、血泵运转,暗红的静脉血以每分钟3升的速度从右心房引出,流经氧合器(即膜肺)后立即富含氧气变成鲜红色,并从股动脉回输至患者体内。很快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顺,呼吸机治疗的强度迅速减低,心率血压也同步好转。
成功连上ECMO是好的开端,接下来与“并发症”的较量又是一大考验。为防止ECMO治疗期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ICU制定24小时责任轮班制,专人守候在患者病床前,及时检测和调控每一个环节:生命体征监护、管路维护、抗凝调节、穿刺部位止血、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出入量管理、内环境调节……每隔几分钟,医护人员就会及时查看患者的各项指标,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调控,等待已经严重衰竭的肺功能的康复。
由于及时采用了ECMO支持,患者的病情逐步得到控制,各项生命体征走向平稳,心肺功能也得到恢复。6月15日,撤离ECMO治疗,后逐渐降低镇静药用量;6月17日,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支持。看到王先生“起死回生”,医护人员及家属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1到10的ECMO团队
据申捷教授介绍,ECMO是一项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也叫“人工心肺”技术,可以根据工作方式分为肺支持和心肺联合支持两种模式,在年左右引进国内,医院陆续开展,但作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未能被大家广泛熟知。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ECMO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其强大的生命支持能力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VA-ECMO是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作为ECMO技术中的最高体现,在抢救循环系统衰竭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其代表一个地区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在关键时刻决定患者的生死存亡,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
但开展ECMO并非一个人可以完成,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作为支持。评估、置管、连接、上机、转速、抗凝、下机等一系列操作都需要团队协作,整个治疗过程中风险极大,对医疗及护理要求极高,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我院急危重病中心主任申捷教授抽调医护骨干,成立了专门的ECMO团队,医院的ECMO中心学习进修,将这项“危重症救治皇冠顶上的明珠”医院。
从最初的一名成员,到现在拥有10医院的ECMO团队也在日趋成熟。医院位于沪浙毗邻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腹地,医院核化急危重病救治中心(包括上海化学工业区急救医疗中心、急诊、ICU、职业病、烧伤等多专业、多学科),多次被列入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今年年初,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化学伤害急危重病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正式获批,重点实验室“落户”医院,未来,医院急危重病救治能力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