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孩子们在网上吐槽父母的帖子又该“盖楼”了。家长们,你们看过吗?
许多人都宣扬这样的价值观念:有爱就可以化解一切,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亲的人最怀疑我,伤我最深
1、先看一个孩子的自述: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感冒了,特别特别的感受。胸闷,气短。我跟我妈说,我妈说我是为了逃课。我去校医那里检查,校医说我是为了逃课装病的。
后来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医院。那天是晚上,我们跑医院,医生诊断是心脏问题,建议我立刻停课。
当天晚上我问我妈,明天还要去上学吗?我妈说,去,你想逃课?
后来诊断出了心肌炎。因为在症状出现的第一时间没有就诊,差点错过了治愈的最佳时机,也留下了后遗症。
这种事情太多了,就好像小时候我生病都是为了逃课一样。因为他们不相信我的话,因为他们不相信我病了,所以我得了心肌炎,胃炎,抑郁症,差一点自杀。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作了一个专门调查,问孩子对父母有什么期待。
排名第一的是:信任我。
我想起小时候,我妈关门,永远都是虚掩,从不关门。理由是让空气流通。其实我知道,是得让眼神流通,她得盯着我。
3、湖南卫视曾办了个节目《少年说》,请孩子说出对父母的话。有个内向的小女孩,站上台带着哭腔喊:“爸爸,你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我一拿手机查单词,就被骂,说我玩手机。
“我妈买的桃子坏了,我不想吃。她说我矫情,逼着我吃,不许我吐。"
“在外面捡了钱,妈妈非说我是偷的。罚站、审问,我都不承认。最后把我拉到厨房,拿着菜刀吼,不说实话把你手砍了。我哭着认了。"
网上有吐槽父母的帖子,回复的有成千上万,家长们不妨去搜一下,孩子们的回忆,那真是触目惊心!
最亲的爸爸妈妈,伤害孩子最重,但是谁也不愿承认。多年以后,孩子平心静气地跟父母交流,他们会一脸无辜:有过吗?我怎么可能对你这样狠?
最暖心的信任来自外人
重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被冤枉了,说他划了一辆奥迪车。
有证据,监控显示,他一直围着那辆车跑圈圈,衣服上的拉锁把汽车划了。
孩子他爸也来了,一看监控,认了,赔了块钱。
但谁也没想到,事情的结局会大反转。
交警叔叔询问的过程中,小男孩一直在解释:不是我,不是我!我没有碰到车,绕圈是在逗苍蝇。听的人都笑了,这孩子可真会找理由。
但是这个交警叔叔记住了孩子的话,虽然家长赔钱了事,但是他不想就此罢手。他拷贝了监控,回去看了三天。终于看到一个细节:小男孩靠近车门时,手放在衣服口袋里。
他告诉大家说:孩子没撒谎,孩子是冤枉的!别人说他多事,家长都赔了,还找事。他说:“我就是想还娃一个清白花再多的时间也要去证明。"
多么好的交警,但愿他在家里也是一个好父亲。
这是为什么?难道毫无亲缘关系的交警,比亲生的父母更爱孩子吗?
从人与人的关系分为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处在从内向外辐射的系统中,内层体系就是我们与恋人(夫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再外一层向外是亲戚、朋友关系以及普通的社交和工作关系等等。
而在亲密关系中,感情是最自然的,小孩子会和爸爸妈妈哭闹,恋人、配偶之间发发小脾气。这些都是情感的自然表达,不需要克制,人只有在真正放松的情况下才容易产生爱。
然而,“放松”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成了“放肆”,越是亲密一层,越是容易“放肆”。
在感情中的种种伤害,往往都不是因为不爱。因为两人距离太近的时候,有些界限是很容易被突破的,这时就会出现碰撞、摩擦。
所以就露出了隐藏在亲密之下的狰狞面目。
所以越是外层的关系,我们反而越需要自我防御来维护,因为不稳固。可能和同事说错一句话就关系闹僵,可和父母或者恋人吵再多架,再多矛盾,也没有那么容易分开。所以我们对不亲近的人反而礼貌、客气,会说好听的话让人舒服,但对亲近的人却很苛刻。
如何改变那种“远信近疑”的毛病,和睦家庭关系?
首先应该建立家庭成员中人人平等的关系,不能因为一个是大人在一个是小孩子面前,就占有绝对的权威。这个问题西方国家往往比我们做得好,成年人和幼儿讲话都要蹲下身子,以示平等。
父母不能因为养育了孩子,就觉得有权左右孩子的一切,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上的肉”,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多少妈妈用这句话要挟孩子: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不听我的?
夫妻之间也是,不能因为一方在金钱和社会地位方面强于一方,就认为自己可以支配对方的一切;
子女也不能认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要无条件给与自己想要的一切,要星星就不能给月亮。
亲密关系中,即便是父母至于子女,也并不存在无条件的付出和无条件的索取。而许多人常常摆不好这个关系,对家人的不信任、指责,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和苛责,于是发泄出来,完全没有把对方当做独立的人。
其次,要形成亲人之间正常交流沟通的习惯。许多家庭不会沟通,常常是一家之主说了算,别人只能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至于再进一步的为什么,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一言不合,已经吵起来了。
要建立正常的沟通机制,先约法三章: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每个人的表达在前三轮的时候,都不受批评和否定。
身为父母的家长们尤其注意,家庭中的一些决定,一定要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尤其六七岁以上的孩子,养成让孩子充分表达的习惯,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性格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